皇家工兵團 - 重建戰後香港
1951 - 1961
自開埠以來,英國已派遣皇家陸軍工兵團(簡稱皇家工兵)往香港,部分更曾經在二戰以前及之後於摩星嶺屯駐。1951至1961年間,皇家工兵於此處設置軍官食堂及獨身工兵的宿舍。該兵團出力協助建設香港的道路及房屋,以應付戰後人口的急劇增長。
工兵的主要任務,乃設計、建造及防禦設施、架設臨時橋樑、布放及清除反艦水雷等。香港雖然鮮有戰事,但仍需要進行不少防禦工作。無論在戰時或一般日子,工兵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繪製地圖。與其他國家的工兵一樣,駐港的工兵也會參與興建民用建設的工程,尤其是在緊急的時期。
1950年代初期,戰後的香港仍未完全復元,百廢待興。房屋、道路、排水系統及其他基建都趕不上人口急速膨脹的需求;再加上時有嚴重的火災、風災以及其他破壞性極大的災害,而新來港難民所搭建的居所既簡陋又稠密,往往首當其衝,遭到大自然力量的無情摧毀。私營建造業實在難以應付龐大的建築需求,幸而工兵能及時伸出援手,解決了市民的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駐港皇家工兵團的重要性因應英國於亞洲軍事策略的需要而逐漸提高。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殖民地自1947年起,相繼獨立,意味著英國先前於亞洲建立的基地的喪失。英國除了要保護本身在亞洲的利益外,亦要應付區內的軍事衝突,如馬來西亞左翼持續的叛亂(1948-1960年)、韓戰(1950-1953年),更要顧慮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會以武力收回香港的可能。
於大多數國民黨難民搬離摩星嶺後,工兵團改建了銀禧炮台內原有的建築物。他們在A座設置了食堂,同時為工兵提供休憩消閒的場地。其餘附屬的建築物則主要用作獨身軍官的宿舍。
1950年代中期,因財政緊絀,英國渴望透過從東亞撤兵減輕經濟負擔。約從1954至1960年間,美國單方面作出承諾,若香港受到侵襲,將會提供防衛。這個承諾促成了英國裁減香港駐兵的決定。到了1960年代,雖然香港仍要展開大量的建築工程,但由於此時私營建造商漸漸成長,已有能力應付建造市場龐大的需求,已不再需要皇家工兵的協助。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工兵於1950年代末期開始減少駐港人數並主要以新界為基地,不再需要域多利道銀禧炮台的設施。英國陸軍部經過考慮,最終在1961年將此地段的業權賣給當時的港英政府,再讓香港警察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