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計劃行程
  • 虛擬導賞
  • 展覽
  • 影片
  • 最新消息及活動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EN 中文
Booking

摩星嶺棚寮 - 短暫容身之所

  • 限時展覽回顧
    • 白德生平和他在香港的 60 載
    • 叮叮故事:香港電車的 120 年 
    • 香港回憶:香港舊街景縮影及照片
    • 回顧日本對戰爭的宣傳, 1931-1945
    • 香江憶舊:1950至1972年的徙置歷程
    • 繁華邊緣︰香港寮屋
    • 戰時藝術︰一九四四年延安木刻版畫展
    • 傳譯的藝術︰西遊記及金瓶梅之翻譯手稿原作展
  • 常規展覽
    • 銀禧炮台 – 竭力守護我城
    • 摩星嶺棚寮 - 短暫容身之所
    • 皇家工兵團 - 重建戰後香港
    • 寮屋與平房 - 共建和睦鄰里
    • 皇家香港警察 - 扣押中心和庇護所
    • 芝加哥大學 - 鳳凰展翅高飛

 

摩星嶺棚寮 - 短暫容身之所

1949 – 1950

戰後的香港吸引了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當中一群暫居摩星嶺的逃難者,雖然於此地只逗留了短短幾個月,卻引發了一場政治衝突,繼而導致強行遷徙這批以國民黨士兵及家眷為主的難民到調頸嶺,自建他們的社區。該社區維持至一九九零年代。

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1950年)接近尾聲,成千上萬戰敗的國民黨士兵及其家屬逃往香港。這些士兵不敢返回大陸,當中受傷或殘障的不計其數。當時,國民黨政府已經撤退至台灣,並沒有接收這些士兵的打算;除了憂慮傷兵會對其構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外,亦擔心有共產黨的間諜混入其中。

這些難民因而被迫滯留在香港,並亟待救援。但由於英國希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而香港也實在有這方面的迫切需要,為此,本地官員都不願公開援助這群被視為新中國敵人的國民黨難民。港英政府只好依賴民辦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為這些難民提供支援,背地裡付還大部分的支出。很多難民被短暫地安置在醫院道的棲留所 (自1910年以來,這裡一直負責接待來港的新移民)。不過,後來難民的人數越來越多,棲留所應接不下,因而先後進行兩次遷徙;第一次,難民遷往堅尼地城屬於東華三院的一別亭;第二次,他們則被遷往附近的摩星嶺一帶。難民在香港獲得救濟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內地,不少戰敗的國民黨黨員逃難時,均直奔摩星嶺而來。到了1949年11月底,成千上萬的難民暫居於自行建造的臨時棚寮裡,位置鄰近前東華痘局,亦有些人在銀禧炮台的軍事建築內寄宿,或於遺址內架搭帳篷露宿。至1950年3月,國民黨撤離海南島,更加多的難民湧來香港,這時住在摩星嶺的國民黨難民可能多達一萬人。

當時摩星嶺的居民反對難民在區內落腳,主要憂慮罪案的發生、傳染病的傳播和火災的風險。港英政府一直不願主動插手難民的救濟工作,只低調地建設了一些衛生設施,以防預傳染病由難民的棚寮蔓延到鄰近的社區去。越來越繁重的救濟工作,則完全依賴東華三院進行。

與此同時,因為英國皇家工兵團正計劃將銀禧炮台的建築物改造為軍官食堂和軍營,所以他們也希望能盡快清拆炮台內的棚寮。到1950年4月左右,當時港英官員以為這些難民很快便會遷往台灣或大陸定居,遂決定讓這裡的難民遷往將軍澳附近,一處名為調景嶺的廢棄工地暫居,必要時將考慮強制執行。此保密的遷徙計劃被說成了港英政府要集體驅逐難民的傳言,於區內廣泛散播,引發了連串的抗議。

1950年6月18日,在摩星嶺慶祝端午節的親共工會會員與國民黨難民發生激烈衝突,導致約60人受傷,雙方互相指責。事發後不久,港英政府迅速採取行動,於6月26日,出動警察強行將5,900人從摩星嶺遷至調景嶺,隨後不久,餘下住戶相繼自動搬遷。事發的同一星期內,朝鮮半島戰爭(1950- 1953年)爆發,加劇了與冷戰有關的緊張情緒,致使後續的遷徙行動變得不再可能。

調景嶺隨後成為一個獨特並且穩定的社區。多年來,區內舉行過多次的親國民黨集會和慶典,那裡有學校和其他由海外團體資助的機構。同時國民黨也表揚調景嶺居民的「正義和忠誠」。然而,當中有多少是自願真心忠誠,多少是受了親台勢力影響,則不得而知。但踏入1970年代,國共對峙的局勢略有緩和,調景嶺社區和台灣的連繫依然牢固,但主要的交流活動卻從政治議題逐漸轉移至文化活動。後來,政府要發展調景嶺成為高密度住宅區,於1995年至1996年清拆調景嶺的平房區,過程十分順利,沒有引起任何政治紛爭。摩星嶺上滿山的棚寮,早已隨著時間而消逝,渺無痕跡。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 Trust

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教育綜合大樓 |
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
校園通訊  

 

  • 私隱政策

 

heritage_enquiry@uchicago.edu

香港賽馬會
芝加哥大學
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
香港摩星嶺域多利道168號
852-2533-9488

heritage_enquiry@uchicago.ed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