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頁
  • 計劃行程
  • 虛擬導賞
  • 展覽
  • 影片
  • 最新消息及活動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EN 中文
Booking

項目簡介

  • 項目簡介
  • 媒體報導
  • 獎項
  • 顧問委員會
    • 2023-2025
    • 2021-2022
    • 2018-2020

項目簡介

本址原為銀禧炮台的一部分,在二戰時期為港島西邊防禦工作擔當了重要的角色。經歷二次大戰的戰火洗禮後,該址曾為難民臨時棲留所,隨後被改用作英軍皇家工程師的軍官食堂及宿舍。在1961年,該處成為了當時香港警察政治部轄下的域多利道扣押中心,同時用作警隊訓練用途,及後成為保護證人的庇護所。在英國將香港主權交回中國之後,該址就一直空置。此後超過十年以上沒有固定的用戶,只偶爾用作電影拍攝的場地。香港政府根據批地計劃,讓美國芝加哥大學於2013年開始執行活化遺址的方案。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撥款,以及芝加哥大學校董袁天凡先生(AB’75)與其妻子袁李慧敏女士和各校友、家長及友好的慷慨解囊,芝加哥大學於2018年正式營運香港校園。

我們以不同的手法向這片土地的歷史及曾在這裡留下足跡的人致敬;包括創設文物展示中心,及保留並彰顯遺址原有的建築特徵。另一方面,新建築決心打破過去,開創嶄新的局面。除滿足現代的功能需要,新大樓的設計也照顧到保育歷史的理念,突顯出活化歷史建築的特色。

 

建築特色

香港校園由國際知名的 Revery Architecture(前稱譚秉榮建築事務所)設計。設計揉合了活化再用歷史建築的保育元素。絲帶型設計的新大樓依山而建,細緻地與現有的三級歷史建築群融為一體,務求對遺址的原本建築作最少程度的干擾。校園中央位置的鳳凰木 – 是設計意念「知識的樹屋」的象徵。校園採用了開放式的設計,歡迎公眾參觀炮台、軍火庫,以及突顯環球教育與協作的知識樹等公眾地方。

 

保育意念

本校園的設計概念強調活化和保育兩大重點,為要克服崎嶇的山坡及多樣性不同地形所造成的難題和限制,建築師經過縝密的考慮,創造出色的構思,將新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懸浮空中,盡量減少妨擾原地生長的樹木和地被植物,從而兼顧到新舊建築無縫融合的要求。歷史建築根據《保育管理計劃》的要求精心復修。歷史遺址標誌性結構「白牆」的大部分均被保留。透過活化歷史建築,本校園希望能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讓公眾更深入了解及享用此歷史古蹟。

 

歷史詮釋

芝加哥大學及詮釋策展顧問團隊在世界各地進行了深入且規模龐大的歷史研究及內容詮釋,以重新整理出遺址於不同歷史時期的用途及與社區的關係。我們進行了多次人物訪談,對象包括專研香港歷史的專家、曾被扣押在此處的人士,以及跟遺址有關的不同人物。透過實地考證,及從可靠渠道搜集而來的材料,統整及梳理出六個歷史時期,並於文物展示中心內展出,除了能讓市民大眾更易理解此古蹟的重要性外,亦能充實香港整體的歷史光譜。六個時期包括:

  銀禧炮台 – 竭力保護我城

  摩星嶺棚寮 – 臨時容身之所

  皇家工兵團 – 協助戰後重建

  寮屋與平房 – 共建和諧鄰理

  皇家香港警察 – 扣押中心和庇護所

  芝加哥大學 – 鳳凰展翅高飛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 Trust

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

 

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教育綜合大樓 |
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
校園通訊  

 

  • 私隱政策

 

heritage_enquiry@uchicago.edu

香港賽馬會
芝加哥大學
文物庭院及展示中心
香港摩星嶺域多利道168號
852-2533-9488

heritage_enquiry@uchicago.edu

< >